张中祥:扩容顺序、碳配额有偿分配、与电力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协同是全国碳市场今后发展的关键
碳道小编 · 2025-05-21 18:05 · 阅读量 · 66
摘要:张中祥:扩容顺序、碳配额有偿分配、与电力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协同是全国碳市场今后发展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能源转型的技术路径、风险与公平”国际会议于2025年5月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联合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刘吉臻、李阳、李根生等100多位来自中国、美国、印度、英国、加拿大、荷兰、瑞典等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亚太政策研究会会士张中祥应邀出席并作了“中国碳市场建设下一步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来促进绿色转型?”的特邀报告。他的报告主要讨论了合理评估中国全国碳市场运行,燃煤电厂未完成履约的成因,电力市场、绿色电力和碳市场协调发展,地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如何协同增效,碳配额和有偿分配收益支持受减排约束影响更大的地区、行业和群体,未来完善与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的着力点等主要议题。
张中祥首先指出,如果测算体系和范围内容不变,他2024年初发文,判断自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GDP能耗(也就是所谓的能源强度)和“十二五”规划首次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所谓的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以来,中国在“十四五”将首次不能同时完成五年规划中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目标。这也意味着,自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GDP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以来,继“十一五”和“十三五”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的约束性节能目标没有完成之后,中国将第三次无法实现五年规划中的节能目标。
面对节能降碳压力,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低碳化需要超过100万亿元的投资主要靠社会资本来弥补,必须借助市场化的方式来引导,碳市场扩容势在必行。在确保全国启动碳交易并平稳规范运行下,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行业和主体范围,有利于在总的减排目标下降低总的履约成本。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行业也有助于平稳碳价。
对于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行业和主体范围,张中祥建议,扩容顺序宜按照先扩大行业,再扩大参与主体,第三步加入衍生产品,逐步有序推进。
涉及到部门,张中祥认为,应优先考虑那些碳排放量大、数据容易核查核实、碳配额也容易分配的行业。外部环境也是确定优先顺序的考虑因素,从减少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影响角度,可把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覆盖的行业作为优先考虑的部门。
基于这些考虑,张中祥自2021年全国碳市场运行起一直呼吁“十四五”期间应优先考虑把钢铁、水泥、电解铝纳入全国碳市场。这三个行业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再加上电力行业约占的40%,这样“十四五”期间全国碳排放总量约70%就纳入全国碳市场,力争在“十五五”结束前全国碳市场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高能耗行业,可最大化地发挥碳价格的激励作用,确保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张中祥指出,在全国碳交易体系扩容包含了3—4个行业后,考虑引导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金融机构入市进行交易,然后逐步增加交易品种,加快产品与服务创新,助力提升市场流动性。
张中祥指出,现在全国碳交易的配额分配方案未向市场主体提供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他强调,中国碳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配额分配长效机制,这样才有利于控排企业对配额收紧和更新时间尺度有清晰的预期,从而科学与全面决策以保障碳市场长期稳定运行。
张中祥在会议上再次呼吁,要不断提高碳配额有偿分配比例,这不仅可减缓大电厂惜售对小电厂无法购买碳配额完成履约的困扰,还可形成较高的碳价,更有效地降低排放,也可以有效应对外部政策变化,如欧盟CBAM对中国出口的可能影响。更重要的是,张中祥强调,通过拍卖有偿分配碳配额所得可设立转型基金, 国家按照一定的准则用于支持经济欠发达或经济发展慢的地区,受减排约束影响更大的地区、行业和群体,减少区域间的差异,助力共同富裕。
就全国碳市场处在全国性碳市场起步和区域性碳市场试点共存的阶段,张中祥认为地方碳市场可以在多方面与全国碳市场形成协同增效的效应。一是地方碳市场可以继续探索和完善更多的机制设计。二是探索区域碳市场早于全国率先向总量型碳市场转变。无论地方碳市场还是全国碳市场,目前均为强度型碳市场。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像上海、北京、深圳等碳交易试点地区已明确提出2025年提前达峰,这些区域碳市场在本地区碳达峰年份确定的情况下,将具备从强度型碳市场向总量型碳市场转变的条件,可早于全国率先向总量型碳市场转变,探索地方减排路径和地方碳市场的紧密结合,在总量控制、覆盖范围、配额分配等方面和地方年度减排目标相结合,这无疑为全国碳市场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
三是探索全国碳市场与区域碳市场之间的连通,允许全国碳市场与区域碳市场之间进行碳配额交易。全国碳市场与区域碳市场之间的连通,可以首先从在碳排放数据测量、报告和核实方面做得好的区域碳市场进行交易开始,逐渐扩大到满足排放数据要求的其他区域碳市场。随着全国碳市场纳入更多的行业和排放主体,与更多区域碳市场进行交易,现有区域碳市场可能就会聚焦于特定参与主体,比如没有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的排放单位,中小排放企业(单位)和个人。也可利用区域碳市场开发更多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自愿减排交易、碳普惠、碳基金、碳抵质押贷款、碳期货、碳期权等的创新实践,为在更大范围的全国碳市场平稳实施积累经验。按照上述的发展,将形成以全国碳市场为主、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碳市场为辅的中国碳市场。
四是以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探索跨行政区域的区域碳市场的建设。现在的地方碳市场,都是局限于现有的省市行政区划,还没有跨越省市的区域碳市场。国家现在强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那么如何全方位、多角度来推进其建设?
张中祥认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的确可以扮演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的载体。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全国的碳市场建设是比较谨慎的,全国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波动性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此背景下,张中祥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碳市场可开展目前全国碳市场还没有的一些交易模式和品种的试点。
张中祥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可以先于国家碳市场创新一些规则,包括与国际对标的标准;可以先于国家碳市场试点一些金融工具、交易品种,使交易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化;可以发挥与国际碳市场互联互通的窗口作用,充分利用港澳的国际信誉,先行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为今后全国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奠定基础。
最后,张中祥强调,数据质量、监督和管理是碳市场稳定健康运行的重中之重。数据质量问题不仅仅涉及控排企业,也与第三方核查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合规性、及时性密切相关。鉴于碳市场数据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对控排企业与第三方核查服务机构都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这就需要监管部门、控排企业及第三方核查服务机构各司其职,从碳排放的计量、披露、审核等环节防范造假风险,维护碳市场的稳定运行与健康发展。
来源:中祥悟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