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警告:范围3排放数据的偏差可能“高达2480%”

碳道小编 · 2025-05-16 08:05 · 阅读量 · 128

摘要:研究警告:范围3排放数据的偏差可能“高达2480%”

最新的分析报告显示,投资者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超过2000%的偏差。这项针对富时100指数成分股企业的研究表明,其范围3排放估算值与核查值之间的差异最高可达2480%。


范围3排放(包含供应链、投资及产品使用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可能占企业碳足迹80%以上,却始终存在难以测量的顽疾。对范围3排放估算会采用当前主流的“环境扩展投入产出模型”(EEIO)计算得出,这种模型获得包括“碳核算金融合作伙伴关系”(PCAF)在内的权威机构推荐,被应用于企业无法获取原始数据的场景。PCAF成员涵盖“净零资产所有者联盟”等组织。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在其在线指南中将EEIO描述为“评估特定行业或产品类别全生命周期排放量的工具”。


但总部位于伦敦的数据公司Carbon Responsible指出,该技术已经过时,会导致范围三排放(即企业价值链产生的间接排放)数据严重失真。“这种模型往往极大高估实际排放量,”该公司首席运营官马特·帕弗表示,“通过对比经核实的直接测量数据,我们发现某些案例中EEIO模型的放大效应超过2000%。”


帕弗透露,研究中部分矿产和化石燃料企业的估值偏差更为惊人,但因属极端值未被纳入最终结果。“从金融风险角度看,这表明投资者正在依据失实数据决策——他们最终持有的资产可能根本不具备所宣称的可持续特性。”


他进一步指出,许多欧洲金融机构已做出正式的范围三减排承诺,“而这些目标很可能正是基于此类估算模型”。帕弗警告称:基础数据的潜在误差不仅会引发声誉和监管风险;更让企业能通过单纯更新数据模型这种“挥动魔法棒”的方式轻松达成目标——无需任何实质减碳措施就能实现账面排放量骤降。


这位专家强调:“EEIO模型诞生于六七年前,当时对范围三排放认知有限且供应链数据难以获取。如今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套方法体系。”


“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的排放披露还在使用六年前的替代数据——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帕弗指出,“当前ESG报告中能被接受的数据若放在财务报表里根本通不过审计。采购决策、风险建模、资本配置等环节现在都需要更精确的排放数据支撑。即便眼下舆论焦点似乎转移,但首席财务官们再也不能把碳数据当作合规附注来应付了。”


“人们普遍误认为范围3数据只是合理推测,但如果你要制定净零目标、进行资本配置或提交监管披露文件,猜测是远远不够的。”


PCAF执行董事安吉莉卡·阿法纳多尔表示,该机构“完全清楚EEIO模型可能存在不精确性”。


“但声称PCAF推广这类模型是完全错误的,”她强调,“EEIO模型的数据质量评分最低,通常只是温室气体核算进程的起点。当无法获取更高质量数据时,这些工具有助于填补空白,对于开展热点分析也很有价值。金融机构可借此识别需要重点投入的资产类别和行业领域,从而获取更优质数据并提升排放管理效能。”


Carbon Responsible本月推出了其人工智能驱动的碳排放测量平台Ada,以解决范围三报告中的可信度危机。该平台专为投资级分析打造,依托包含14,000多家已验证企业记录的专属数据库,可为投资组合和供应链提供90%准确度的测算。通过机器学习技术,Ada能生成实时、可审计的洞察报告——所有排放数据时效性均控制在两年内。


目前Carbon Responsible正与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股权机构和跨国企业展开合作,这些机构或正在准备首份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的报告,或正向科学碳目标倡议提交气候目标验证申请。许多客户正寻求用透明可靠的碳排放估算方案替代“黑箱式”ESG数据集。


马修·帕弗发出灵魂拷问:“没有人会根据2017年行业平均水平构建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那为什么企业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做气候决策呢?”


来源:通向碳中和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