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气候变暖致海冰减少 危及海象生存
碳道小编 · 2018-10-18 14:10 · 阅读量 · 1534
摘要:报道称,几十年来,因捕杀者难以接近,海象得到了保护。但是,随着夏季海冰迅速减少,海象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参考消息网10月16日报道 美媒称,海冰减少,海象如何生存,这是一场法律之争的核心问题:是否应将海象列为濒危物种加倍保护,以防人类侵蚀?
据美联社10月14日报道,如果在陆地和海冰之间二选一,太平洋海象妈妈通常会选择在海冰上分娩。
同样,它们宁愿在海冰上换毛、交配、哺育幼仔,并时而潜入水中寻找食物。问题是,随着时间流逝,它们周围的海冰越来越少。
海冰减少,海象如何生存,这是一场法律之争的核心问题:是否应将海象列为濒危物种加倍保护,以防人类侵蚀?
报道称,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海冰减少,美国联邦政府在2008年将北极熊列为濒危物种。同年,美国生物多样性中心请求将海象也列为濒危物种。
但在2017年10月,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认定海象能够适应生存环境,而且无法证明海象“需要”海冰。
司法部律师在为这个决定辩护时表示:“尚不清楚太平洋海象是否能够在陆地上进行分娩、产后哺乳或完成求偶。”
阿拉斯加州一名联邦法官将审理生物多样性中心就政府未将海象列为濒危物种提起的诉讼。开庭日期尚未确定。
雄性成年太平洋海象长12英尺(约合3.7米),重4000磅(约合1815公斤),比普通中型轿车还大。雌性海象的体重是雄性的一半。海象潜入水中,利用敏感的细须在海底昏暗的光线中寻找蛤蜊和蜗牛为食。
报道称,海象过去由于其獠牙、肉和脂肪而被人类捕捉。1972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保护海象。只有阿拉斯加土著猎人出于生计才能合法捕杀海象。
《濒危物种法》要求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指定海象的重要栖息地,并制定恢复海象数量的规划。联邦机构在发放海底钻探等开发许可前,应确保海象及其栖息地不被破坏。
报道称,几十年来,因捕杀者难以接近,海象得到了保护。但是,随着夏季海冰迅速减少,海象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太平洋雌性海象及幼仔在位于阿拉斯加州与俄罗斯之间的楚科奇海度过夏季。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指出,到2060年或更早一些,这片海域的海冰在夏季可能会消失。
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统计,自1981年以来,每年夏末,北极海洋哺乳动物就失去一片相当于两个得克萨斯州面积的海域——61万平方英里(约合158万平方公里)。
到8月末,由于海冰退至浅层大陆架以外,雌性海象及幼仔就面临两难抉择:究竟是留在深水海域的冰上还是上岸休息?选择前一种,会因海底太深无法抵达而找不到食物;选择后一种,小海象可能会因为捕杀者、飞机或熊引发的惊慌逃跑而相互踩踏受伤。
报道称,开放的水域越大意味着船只来往越多。随着美国修改北极海底钻探政策,海象可能还会发现其栖息地有越来越多的人类。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永久撤销了大部分北极水域租赁。但是,唐纳德·特朗普总统2017年4月宣布推翻奥巴马的政策,此决定遭到法院质疑。政府建议的五年离岸租赁计划包括出售楚科奇海的水域。
报道表示,认定海象为濒危物种意味着石油勘探公司必须咨询联邦野生动物管理官员,以确保钻探设备不危及动物。可是,特朗普政府内政部和商务部今年7月提出修改濒危物种法律建议,结束对濒危动植物的自动保护,并限制为恢复物种数量而指定动物栖息地。
来源: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