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碳中和——2025 第七届碳交易大会北京召开【干货汇总】
碳道小编 · 2025-08-24 10:08 · 阅读量 · 267
摘要:迈向碳中和——2025 第七届碳交易大会北京召开【干货汇总】
2025 年,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入关键深化期。8月23日,第七届碳交易市场发展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场汇聚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专家、龙头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年度盛会,围绕“双碳” 目标下碳市场的扩容、创新与国际协同展开深度对话,释放了一系列关乎行业发展的重要信号!
一、全国碳市场:从“稳起步” 到 “扩围升级”,60% 碳排放纳入管控
作为大会核心议题,全国碳市场的最新进展备受关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碳市场处曹园树副处长介绍,经过四年多发展,我国碳市场已实现“稳起步、稳运行”,并呈现“五个进一步”显著特征:
1、制度体系更完善:2024 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填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门法规空白;生态环境部牵头制定核算报告、核查登记等 30 余项制度,形成多层级法规体系。
2、市场活力再提升:截至2025 年 7 月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 6.81 亿吨,成交额达 467 亿元;2024 年成交额 180 亿元创历史新高,2023 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 100%(2096 家重点企业清缴 52.43 亿吨)。
3、数据质量严把控:建立“国家 - 省市三级联审 + 全链条数字化监管” 机制,2024 年审核企业数据 300 余万条,异常数据发生率显著下降,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大幅提升。
4、覆盖范围大扩围:在发电行业基础上,2025 年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排放行业,覆盖温室气体从 CO₂延伸至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管控企业从 2000 余家增至约 3700 家,覆盖全国 60% 二氧化碳排放(下一步将达 70% 以上)。
5、市场体系更完备:2024 年启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与 2021 年的强制碳市场形成 “双轮驱动”,已出台林业碳汇、海上风电等 6 个方法学,完成 948 万吨自愿减排量登记,累计成交 246 万吨、成交额 2.08 亿元。
对于下一步发展,大会明确全国碳市场将推进“四个转向”:
从“管控 4 个行业” 转向 “有序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从“政策预期模糊” 转向 “长期配额管控目标公开透明”;
从“强度控制” 转向 “优先对稳定行业实施总量控制”;
从“免费分配” 转向 “免费 + 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建立配额储备与调解机制)。
二、应对欧盟CBAM:中国高碳行业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成为大会热议的 “国际考题”。CBAM 将于 2026 年正式征收碳税,名义为推动减排,实则可能形成贸易壁垒,中国钢铁、铝业将首当其冲。
大会提及,CBAM 的不合理性尤为突出:中国电解铝生产每吨耗电仅 13500 度,远低于欧盟的 15100 度,却仍需被征收碳税;且欧盟年需电解铝 3000 万吨,自身仅能生产 1000 万吨,1000 万吨依赖中国进口 —— 这种 “依赖进口却加征碳税” 的做法,将压缩中国出口企业利润空间。
对此,大会提出应对方向:
企业端:掌握碳核算自主权,通过技术升级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升产品竞争力(“不做亏本买卖”);
国家端:探索制定双边/ 多边碳市场互认机制,推动全球碳市场体系公平有效,避免单边政策冲击;
行业端:依托国内碳市场完善的MRV(监测、报告、核查)体系,为出口产品提供精准碳排放数据,争取国际话语权。
三、CCER 市场再提速:跨境探索、方法学扩容与风险管控
作为碳市场的“重要补充”,自愿减排(CCER)市场的创新与规范是大会另一焦点。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透露,目前 CCER 市场正朝着 “更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 方向推进:
方法学持续扩容:2023 年以来已发布 6 个方法学,覆盖造林碳汇、海上风电、光热发电、红树林营造、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等领域,预计2025 年底将推出更多方法学,进一步释放减排潜力;
跨境交易破题:生态环境部已批复生态环境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同推动碳信用跨境交易,相关研究报告即将发布;
参与主体多元化:除机构外,未来将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如高净值客户)参与交易,同时推动商业银行批量导入优质客户,激活普惠碳市场;
风险严把控: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专家指出,CCER 项目需警惕 “设计造假、监测数据不实、第三方机构违规” 三大风险,目前已建立 “项目业主 + 第三方机构双承诺机制”,对虚假材料、数据篡改等行为追责到底。
此外,北京绿交所还宣布,将于2025 年 9 月 22 日(“双碳” 目标提出 5 周年) 正式启动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同步上线ESG 综合服务平台,解决中小微企业 ESG 信息碎片化问题,助力绿色技术转化与落地。
四、专家洞见:双碳2.0 时代,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如何协同?
多位重量级专家在大会上分享了深度观点,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赵华林(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原监事会主席):双碳从1.0 迈向 2.0。他强调,强制碳市场扩容(新增钢铁、水泥、铝)将倒逼行业绿色转型,同时催生碳核查、碳咨询等新兴业态。
王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碳金融是碳市场的“活水”。绿色金融的三大功能将支撑碳市场发展。她呼吁,未来应进一步引入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提升市场流动性(“缺乏流动性的市场,价格无法反映真实供需”)。
潘家华(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主任):碳市场要“顶天立地”。碳市场发展需兼顾“顶层设计” 与 “基层实践”。他特别提到,2025 年 9 月 22 日可能成为碳领域重要时间节点,需关注国家自主贡献(NDC)更新等动态。
结语:碳市场迈向“更具国际影响力” 新阶段
第七届碳交易市场发展大会的召开,不仅系统呈现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成绩单”—— 从覆盖 60% 碳排放到 CCER 市场激活,从企业创新到标准完善;更勾勒出未来的 “路线图”—— 行业扩围、金融赋能、国际接轨、全民参与。
随着 9 月 22 日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的启动、更多 CCER 方法学的出台,以及碳信用跨境交易的破题,我国碳市场将逐步从“初级阶段” 迈向 “成熟阶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 “中国方案”!
基于上述大会热议的话题,碳道小编整理了相关解读和文章,供参考:
关于 CBAM
关于CCER
【碳道解读】年超2400万吨的农林类新方法学亮相,CCER市场迎来大扩容
关于国际碳市场
大会记录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参考、交流或欣赏,本公众号对记录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原创所属:碳道
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