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距离达到关键气候临界点只剩不到3年,我们还能逆转局面吗?

碳道小编 · 2025-07-22 08:07 · 阅读量 · 106

摘要:60多位气候科学家警告称,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将全球变暖控制在灾难性阈值以下的剩余“碳预算”最快将在三年内耗尽。

6月,60多位气候科学家警告称,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将全球变暖控制在灾难性阈值以下的剩余“碳预算”最快将在三年内耗尽。但如果我们突破1.5摄氏度这一关键升温阈值(2.7华氏度),气候灾难是否不可避免?我们能否逆转这种升温趋势?


专家向《生活科学》表示,虽然突破1.5摄氏度阈值会导致诸多问题——尤其对岛国影响严重,并增加生态系统永久改变的风险,但地球不会骤然陷入末日之境。即便真的越过了这个临界点,只要我们控制住排放量,仍有办法逐步降低温度。


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可持续发展与媒体中心主任、著名气候学家迈克尔·曼通过邮件向《生活科学》强调:“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该停止减排努力。”他指出,“相比事后补救已发生的升温现象”,当下采取减排措施成本更低、实施更易且效果更佳。“我们阻止的每0.1度升温都在让未来变得更可控。”


气候变化的延迟响应


6月19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CO2)剩余排放额度仅剩1430亿吨,一旦超过这一阈值,《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很可能被突破。该协定由195个国家签署以应对气候变化。据世界气象组织数据,目前全球年排放量约为460亿吨。


报告显示,当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平均水平已升高1.2℃(2.2℉),其中近全部升温均由人类活动导致。但实际变暖影响可能更为严重——海洋吸收了大量过剩热量,暂时掩盖了部分效应。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指出:无论人类是否减排,未来几十年海洋都将通过蒸发和直接热传递释放这些额外热量。这意味着即便今日碳排放归零,全球气温仍将持续上升数十年。专家预测仅海洋释放的热量就将导致额外0.5℃(0.9℉)的升温。


不过随着热量向太空辐射,温度终将趋于稳定。NOAA表示,经过数千年时间,地球将通过树木和土壤吸收CO2等自然碳汇。


为何是1.5℃?


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气候科学教授克尔斯滕·齐克菲尔德指出,气候科学家将1.5℃视作关键临界点:超过这一阈值,升温将对经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岛国)居民构成生存威胁。


齐克菲尔德向《生活科学》解释:“1.5℃限值标志着气候系统仍处于人类可管控后果的状态”。


如果我们超过1.5摄氏度的升温阈值,海洋将吸收大量额外热量并在后期释放——这正是科学家担忧突破该临界点的另一关键原因。


快速跨越1.5摄氏度还会增加触发气候临界点的风险。这些地球系统的关键要素可能突然切换至截然不同的状态:格陵兰冰盖可能轰然崩塌入海,亚马逊雨林或将退化为干旱草原。


减排和负排放才能逆转气温上升


尽管尽快减少排放是最佳选择,但即使我们突破了1.5摄氏度的临界阈值,仍有可能扭转这一升温趋势。目前所需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可行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即便未来成功降温,已触发的气候临界点效应也不会消失——例如冰盖不会重新冻结,海平面上升后也不会回落。但对于冻原带等对温度变化反应迅速的生态系统而言,降温将显著降低其面临的风险。


齐克菲尔德表示,逆转气温上升不仅需要实现净零排放,更需要达到净负排放。净零排放意味着通过自然碳汇和负排放技术封存的二氧化碳量与排放量持平;而要实现负排放,则需建立从大气中吸收碳并将其封存地下的系统——这类技术通常被称为碳捕集与封存。


“净零或许能阻止气候变暖。但若想扭转变暖趋势,就必须从大气中清除的碳量超过我们的排放量,”齐克菲尔德强调。科学家估算,每降低0.1摄氏度(0.2华氏度)的升温相当于减少2430亿吨二氧化碳。“这个数字非常庞大,”她举例说明,“假设全球升温达1.6摄氏度后想要回落到1.5摄氏度——我们就需要消除约2200亿公吨二氧化碳。”


目前基于自然的除碳技术(如植树造林)每年仅能封存约22亿吨二氧化碳。“因此要想在一年内降低0.1摄氏度,我们需要将现有规模扩大100倍,”齐克菲尔德指出。由于土地资源的竞争性需求,依靠大规模造林或恢复泥炭地来实现有意义的温控逆转可能性极低。


“这意味着我们必然需要发展负排放技术,”她坦言。不过齐克菲尔德补充道,当前大多数负排放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其实际效能尚难评估。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气候研究员、近期报告合著者罗宾·兰博尔通过邮件向《生活科学》表示:“这些技术不仅成本极其高昂,且很可能长期维持这种状态。”


“实际上,若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能让我们实现净零排放以外的效果,那已是相当理想的局面,”兰博尔指出。地球对净零排放的反应存在不确定性,届时地球甚至可能开始降温。“即便真的降温,过程也会极其缓慢。在极度乐观的情况下,50年内气温或许会下降0.3摄氏度(0.5华氏度)。”


《巴黎协定》并未要求各国部署负排放技术。但兰博尔指出,该协议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3.6华氏度)以内的目标意味着,一旦全球升温突破1.5摄氏度阈值,各国政府可能会决定大力推广这些技术。


最新报告数据显示,按当前排放速度,要将升温控制在1.6摄氏度、1.7摄氏度(3.1华氏度)和2摄氏度以内,剩余的碳预算可能分别在七年、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内耗尽。


曼恩在今年六月接受BBC世界新闻美洲频道采访时表示:“如果我们确实无法守住1.5摄氏度的防线,那么将升温控制在1.6度远比放任到1.7度好得多;同样地,守住1.7度又远优于突破至1.8度[3.2华氏度]。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快速地削减碳排放,以避免更严重的气候影响。”


这位气候学家在采访中补充道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减排工作已取得进展。“我们必须看到人类正在扭转局面,”他强调说。


来源:雅虎Science Life,零碳君

热门评论
会员专享